1970年建设的东北“八三”管道工程,为我国开辟了一种迥异于过去的油气运输方式。40多年过去了,随着石油气管道建设的加速推进,我国东北、西北、西南和海上四大油气通道战略布局基本完成,正大踏步地迈入“管道网时代”。 作为关系中国能源的“国脉”,管道的安全环保运营自然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由于油气管道绝大部分埋在地下,因此极易腐蚀穿孔。而且管道公司管辖的管道多介质、新旧不一,管道沿线常常与高压输电线路、电气化铁路并行或交叉,加之东北管网等老管道腐蚀老化严重,新建管道“漠大线”途经高寒冻土和自然保护地区,安全运行更是面临世界级难题。 中国石油管道公司总经理姚伟对记者表示,管道公司正不断地创新管道设计、维护和检测技术,运用高新技术提升管道防腐、检漏水平,减少腐蚀穿孔几率,提高检漏效率,准确及时地查找腐蚀泄漏和打孔盗油点,用科技为管道运行保驾护航。 交流防腐刻不容缓 截至2012年上半年,中国油气管道总长度已达9.3万公里,建设、运营、环保等各方面日益接近国际领先水平。 但每每谈到管道安全,中国石油(601857,股吧)管道公司的企业负责人常用“寝食难安”来形容。作为高危、高风险行业,能否做到安全、环保、高效运营,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持续稳定发展。 当前中国石油管道公司所辖管道三分之一以上管龄超过30年,一些管段还穿过人口密集区和水源地等高后果区,东北管网腐蚀老化等问题带来的安全环保风险更是日益凸显。 中国石油管道公司科技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薛致远告诉记者,随着能源、电力、交通行业的迅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及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的大规模建设,管道与高压交流输电线路、交流电气化铁路及交流用电设施接近或交叉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许多地区出现了“公共走廊”,遭受日益严重的交流干扰。 据了解,埋地管道所遭受的交流干扰主要表现为金属管道漏点处腐蚀、涂层被击穿、管道附属设施损坏,重则造成金属管道击穿泄漏、人员伤亡等生命财产损失。 目前,国内管道建设单位和运行管理单位已经逐渐认识到埋地管道交流干扰的严重性,开始寻求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模拟仿真和自动控制等技术,来有效预测并解决管道的安全问题。 薛致远指出,总体而言,我国已经能够将国外软件应用于实际解决管道中存在的问题,如2009年购买的加拿大交流干扰软件就在西部管道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但当前我国应用经验仍与国外有一定差距。“有国外专家指出,数值模拟数据与实际检测数据的对比验证意义不在于追求绝对的吻合,更多的是作为阴极保护工程师的辅助工具研究分析相关规律,这给了我们很大启示。”薛致远说。 中国石油管道公司科技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毕武喜也对记者表示,科研要从粗放化走向精细化。 譬如比利时的软件公司已经在数值模拟方面开发了十几种软件,甚至专门开发一款软件来计算漏点低电场的分布情况。 “这使我们体会到了他们对管道行业深邃的洞察力和对管道科技精益求精的追求,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毕武喜说。 ∑技营造安全管网 毕武喜告诉记者,管道的阴极保护、高压交直流干扰和站场区域阴极保护是目前管道企业管道电法防护的三个重要方面。 相对于传统的靠经验公式设计和优化的做法,这三个方面走向数值模拟时代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管道公司近几年也重点加强这方面的技术力量,并取得了一系列技术成果。 据了解,中国石油管道公司已经引进了国外先进的交流干扰模拟分析软件包,并拥有专业模拟分析研究团队,能有效模拟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稳态及故障条件下对埋地金属管道的干扰。 同时,中国石油管道公司科技研究中心已具备解决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对埋地管道干扰模拟分析和缓解设计的能力。 记者了解到,关于埋地金属管道的交流干扰与缓解,国外目前已开发出了成熟的计算机模拟软件,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设计优化埋地管道的交流干扰缓解措施,目前已能解决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对埋地管道的暂态、稳态及雷击干扰。 进行交直流干扰研究的中国石油管道公司科研人员赵君说:“目前,我们的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对管道的干扰研究比较成熟,在河西走廊和港枣线都有成功应用。而高压直流干扰目前涉及较少,是今后的关注点。”不过在电气化铁路的干扰方面,国外也仅仅处于研究阶段。 而对于不明确干扰源或者多个干扰源的在役管道交流干扰模拟,国外专家及咨询公司尚无很好的解决方法。但中国管道公司的科研人员已经通过监测埋地管道干扰电压,探索性地设置虚拟干扰源及相应参数。科研人员通过多次反复模拟计算,有效地模拟了管道的交流干扰,并据此进行缓解措施设计,成果已经初步应用于港枣线和冀宁线。 关于埋地管道抗交流干扰标准,国内尚无完整的标准体系,且对于管道涂层耐受电压和人身安全电压限值方面,国内外亦无统一标准。当前,中国石油管道公司的科研团队也正在进行各项技术指标的对比分析和试验研究,力争建立完备的技术标准体系。 中国石油管道公司科技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刘玲莉对记者说:“通过与各国专家的深入探讨交流,我们了解了本专业技术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对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合作和共同发展,以及推动国内专业发展和人才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