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模拟测试、密集开展会员培训、实施联合研究计划……为了推进期权上市,国内各家期货交易所可谓不遗余力,有媒体甚至将此视作期权即将上市的信号。然而,对于这一在世界范围内交易量比肩期货合约的金融工具,期货公司的态度似乎仍有些“慢热”。 期权业务准备仍显不足 小沈是杭州一家期货公司的农产品研究员,从去年下半年大商所期权模拟交易扩展至全体会员单位以来,他和研究所的一些同事们就开始兼顾性地研究期权。如今,模拟交易仍处在系统功能测试阶段,小沈所学的期权理论无法进行演练,这甚至让他产生了“越研究越不知道该怎么研究”的感觉。 或许是为了节约人员成本,小沈所在的期货公司并没有安排专职的期权研究员,这种情况在行业中也比较普遍。 “期货公司底子薄,缺人手,一般板上钉钉要上市的产品才会安排专人负责研究。”另一家位于深圳的期货公司期指研究员告诉期货日报记者,最近一两年国内期货品种上市步伐加快,研究所新增的研究员却很有限,如今每个研究员都要兼顾两三个期货品种,为期权设置专职研究员不大可能。 与上述两家期货公司相比,方正期货在期权上的准备要超前一些。该公司不仅为期权配备了两名专职研究员,还根据交易所已公布的相关规则,制定出了一些开户、交易和结算等环节的流程、制度,甚至在做有关做市商的研究。 不过,方正期货副总经理刘海涛也坦言,不论从自己公司还是从同行的情况看,期货行业对期权业务的准备还非常不足。目前,公司期权研究员所做的主要还是一些基本策略的研究,在营业部员工层面,也只是做了些期权基础知识培训。 市场需要期权上市“时间表” 国内期货市场何时能推出期权交易?对此,监管层没有给出时间表,业内人士也没有明确的预期,这或许是造成期货公司“慢热”的一个直接原因。 按照郑商所副总经理巫克力今年4月在中国期货分析师论坛上表述的观点,期权的推出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期权所涉及的基础期货品种的运行情况良好;二是期权合约规则设计和技术系统准备充分;三是投资者对期权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从上述条件看,如今铜、豆粕、白糖和沪深300指数等期货品种交投活跃,市场运行平稳,具备了一定推出期权交易的基础,而后两个条件还有待实现。 记者从期货业内相关专业人士处了解到,所谓的模拟测试和仿真交易分属新品种(新工具)推出前两个不同的准备阶段,目前国内上市期权的准备基本还处在相对靠前的模拟测试阶段,其目标是测试软硬件功能的正确性、规则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等,而随后的仿真交易阶段,则将测试价格合理性和系统容量充足性等方面,正在进行的国债期货仿真交易便处于此阶段。 目前,期货公司与交易所间的期权模拟测试,使用的还是交易所方面提供的会员端系统,可称之为第二系统,模拟交易并未涉及恒生、金仕达等期货公司真实交易时使用的主系统。而在未来的仿真交易阶段,要实现主系统和交易所的连接、第二系统和交易所的连接以及主系统和第二系统之间的连接。在交易、结算功能测试完成后,还要对风控、信息传递发布和会员服务系统等进行综合测试,在业务层面,期货公司各部门之间也要完成衔接。只有搭建起完整的平台,才能模拟真实的交易环境。 据业内人士反映,尽管期权涉及复杂、难以理解的交易策略和定价公式,却仍受到不少投资者的关注。方正期货对一百多位客户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表示希望推出期权的占40%以上,尤其是过去做过权证交易和平时交易频繁的客户对期权兴趣较大,另外,实体企业对上市期权也有一定诉求。不过,客户对期权的实际了解程度总体还比较有限。 前述期指研究员告诉记者,在他接触的机构客户中,资金规模几亿到十几亿元的私募有不少都对股指期权很感兴趣,这些机构不少都先行开展了期权策略研究,一部分还在尝试参与港交所和新交所等境外股指期权交易,以熟悉期货交易过程、风控和结算等制度。 一头是交易所对期权的积极推进,另一头是部分客户的跃跃欲试,而作为中介机构的期货公司并未摆出“冲刺”的姿态。“期权何时能上市,如果监管层能给出一个预期,或许能给期货公司带来更大的动力。”一位业内人士说,不一定要等完全达到理想化状态才推出期权,条件趋于成熟时可以先试,然后再不断总结完善。 来源:期货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