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日报消息,2013年6月,是个不同于以往的月份。 这月,全球顶级财富盛宴“2013成都财富全球论坛”将在蓉揭幕;这月,成都市“交通先行”战略最大的民生工程二环路改造工程将完工全面通车…… 五月蓉城,百花争妍,万木葳蕤。 进入“倒计时”的时间里,只争朝夕的争分夺秒之势,并也不仅仅是在全球推广的繁忙之中,也不仅仅是在热火朝天的二环路建设一线,在成都以西,郫县红光镇成灌路西段1098号,成都现代工业港内,成都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的“蜀都客车”生产线一线,同样的纷繁忙碌,在这里延续。 迎接财富全球论坛,将承载全球目光的900辆“国五”新公交,在这里,以“每天18辆”的速度,不停工地加快生产,而在此之前,就在同样的生产车间里,将在新二环上驰骋的“成都造”双侧开门18米BRT公交车已全面下线。 筚路蓝缕创新路。 这些诞生于成都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线,肩负时代使命的“成都造”汽车,如何融入到成都城市化进程,成都现代化、国际化进程的脉动之中?一个执着于改革求变、创新求进的客车制造企业,何以从当初敲敲打打、修修补补的汽车修配厂起步,迈向而今年产能直逼万台大关、城市公交客车产值雄踞西部第一的现代化客车制造企业? 回望于来时路,展望于新航程。在新二环即将通车之时,“财富”即将在蓉揭幕之时,我们走进与这些城市“里程碑”事件同前行、共发展的成都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探寻成客蝶变之路。 “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 销售收入15亿城市公交客车产值位列全国第四 时间的原点,倒回至1952年。这一年,成都客车厂诞生,它正是成都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起步之初的名字。时光荏苒,60余年客车生产之路,当初的起步的“星星之火”,已成而今的“燎原之势”。 2006年,成都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搬迁至成都现代工业港,机遇之下,公司以高屋建瓴的气势和适度超前的理念,通过全面技改升级,建成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客车生产线、整车全自动检测线,目前,从“零”起步的成都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已具备年产各类中高档客车8000辆生产能力,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的产品研发机制,让始终专注于客车的成都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在城市客车、燃气(CNG,LNG)客车、新能源客车产品研发和市唱拓方面,赢得了市场话语权与核心竞争力。 机遇于当下,紧随近年来国家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紧扣成都“交通先行”战略,以及成都市委、市政府“地方产品配套,同等优先,不保护落后”等一系列政策所带来的机遇,在全球经济形势乍暖还寒之时,一组来自成都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的数据,保持了多年来持续上扬的坚韧之势:2005年,成都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收入达1.19亿元,上缴税金390万元;2011年,首破十亿大关,年实现销售收入12.92亿元,上缴税金2400万元;2012年,销售收入力攀15亿元,上缴税金4200万元……数据攀升的背后,是“进发者”到“领航者”的蜕变,目前,成都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的城市公交客车产值和产销量在全国客车行业中分别排名第四和七位,成为我国西部地区具有明显区域优势的大中型客车生产企业翘楚。 创新驱动发展的车轮 构建“多形态、大容量、无缝化”立体公交系统新标杆 策马扬鞭快发展,唯创新不容止步。 在成都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电动汽车整车控制控制开发平台”,公司总设计师杨剑波正与研发团队进行新能源汽车车门控制系统的调试研发,“车门控制与站台信号的匹配,必须精确控制在±150毫米之内,我们要做的,就是要不断提升数据信号对接精度。”据了解,杨剑波团队正在研发的这项“车门自动控制系统”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而这样的创新,在成都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的各个专业实验室里,几乎每天都在进行。 技术创新,在成都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并非是一个口号,而是多年来不曾止步的发展之“魂”。 据杨剑波总设计师分析,目前,在成都客车股份有限公司1200余名“成客人”队伍中,技术人员就超过了总人数的10%,百余名科研人员团队中,博士、硕士和具有高级职称人员占50%以上,早在2007年,省级技术中心的牌匾就已挂在了成都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的创新门楣之上,技术中心下设车身、底盘、发动机、仿真分析、电器、电动汽车等专业研究室,着重对整车匹配、客车安全、可靠性、能量管理、NVH控制等核心技术开展研究,已逐步形成了以节能燃气客车为特色的技术优势。眼下,“电动汽车整车控制控制开发平台”正在向“国字号”技术中心目标迈进。 “成都是一座科技资源富集的城市,高校院所、科研机构云集,产学研的合作就有了先天的优势与基础。”杨剑波所说的产学研合作,正在成为成都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方略,目前,成都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已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大、西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客车安全、结构仿真分析、车身防腐、整车匹配优化、NVH工程、车辆智能化等方面开展多项合作,进行了多领域的技术合作,通过与国内外专业设计公司开展合作,引入新的设计理念,不断提升技术团队的活力。同时,公司导入PDM、PLM等产品管理软件系统,规范设计流程,强化全生命周期产品数据的管理和挖掘,逐步形成了动态的产品知识库和专家系统,由此成为技术创新求进的动力之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