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陪一个外国朋友逛街,她非常惊恐地对我说:“你们中国人现在可真有钱,满街的LV包!”那时候跟时尚资讯脱离得远,根本不知道“LV”是什么东西,只好嘻嘻哈哈地敷衍。不就是个包嘛,大惊小怪。
几个月后买了本《TIME》,封面上是老毛,穿着一件看起来挺眼熟的西装。朋友猛地把杂志抢去,高呼:“哈哈,衣服上都是LV的标志呀!好想买一件。”“噢,这就是LV。我前天逛街的时候看见工农商学兵人人都有嘛,快赶上塑料袋了。”我依然摸不清门道,遭来一顿鄙夷。“好几千块钱呢,懂么?”
我立刻就傻了,心想,真是行行出财主,奢侈得不得了咧。这种想法持续到最近的一次饭局,席上有位女士带了个LV。“你这个肯定是A货,没跑。”“嘁,谁说的。打折了嘛,别不信。”“好吧,你说是就是了。我问带LV的人,他们说自己也分不清楚真假。”LV女士憋红了脸,我终于明白了这两个英文字母是怎么回事儿。
南方鞋厂多,耐克、阿迪达斯之类的代加工厂就设在市郊。我念初中的时候,市面上有种“断鞋”,据说是把生产线上被锯开的废品拿来,从断口处缝上低价售出。市面上七八百元的运动鞋,如果变成了这种东西,大概也就值个几十元。于是,学校里到处都能见到这种绽放在脚上的拼贴艺术。
“断鞋”见得多了,大家也就形成了惯性思维。谁要是真去专卖店里买,也不会有人注意到这双鞋与众不同的成色。于是,在那三年里,我基本没见哪双阿迪达斯鞋上不缝个七针八针。即使偶尔有人穿个正品,也因为不堪遭人轻薄,只好加入了叛军的行列。
去年老爸去美国,带回来一件黑色的耐克T恤,问我要不要。“挺好看的……唔……可是为什么胸前的白勾这么大呢……现在假货都喜欢弄成这样。”明知不是赝品,可我还是把它留给了衣橱。
大学里念金融,老师给我们讲“劣币驱逐良币”的故事。说在铸币时代,当那些成色低于法定标准的铸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足值的货币收藏起来,免于吃亏。久而久之,良币哪里还会有市场?
不是A货的LV、没被砍过的阿迪达斯鞋和勾子不够小的耐克短袖,看起来都在面对相似的境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