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是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也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个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工信部批准的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沈阳把两化融合作为深化改革的首要任务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积极探索两化深度融合“沈阳路径”。先后有8家企业在全国及省会议上作了交流。在去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沈阳市被选为唯一代表就两化融合工作在会上作了经验介绍。今年上半年,在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工作会议上,沈阳在第二批试验区综合评审中位居第二。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沈阳市按照“重点突破、点面结合、整体推进、深入创新”的原则,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坚持全方位对接、全领域推进和全过程保障,注重“三大体系”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环境和氛围,以36户示范企业、五个市级示范实验区、百户重点企业为主体,以十百千万工程为重要内容,开展一系列推进工作。目前,沈阳市两化融合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已经建成,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体系基本确立,国家赋予的各项试点工作全面铺开,“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两化融合的阶段性成果开始显现。 沈阳设立了5000万元两化融合专项资金,将两化融合纳入市政府考评体系。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全市有131户企业开展了两化融合建设工程,总投资高达10亿元,已到位资金达6亿元。另外,全市各类专项资金也都向两化融合倾斜,预计全年投入将达4亿元以上,目前,共确定了两批36家两化融合示范企业,320多户企业参加了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 对320多家企业的调查显示,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的已达89.13%,部分企业的信息化已经覆盖了从产品需求、仿真设计、样品试制、批量生产等全过程。另外,上半年全市两化融合整体发展指数已达57.5分,比去年提高了7.1分,预计到年底将达到65分以上。特别是大型骨干装备制造企业指数已达71分,整体进入综合集成阶段,装备制造业在全市的引领作用非常明显。 目前,沈阳大型骨干企业平均产品研发周期、客户响应速度的提升率均已超过20%,两化融合专业工程技术人才、两化融合智能产品的比例及集中度显著提高。沈阳机床自主研发了世界上第一台全智能机床操作系统I5全智能机床操作系统,加速从传统制造商向现代制造服务商的转变。另外,北方重工、三一重装、沈鼓集团、特变电工等企业,不断拓展产品研发设计、工程总包、系统集成等服务。 在工业企业需求的拉动下,沈阳市电子信息产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前三季度预计实现销售收入1100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其中软件产业完成业务收入655亿元,同比增长27.3%,居东北首位,特别在工业软件领域,东大自动化、高精数控、先锋集团等已走在全国前列。 2013年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思路和举措 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我国工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推进两化融合,是我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是由“工业大市”迈向“工业强市”的必经之路,是“共和国工业长子”华丽转身、勇立潮头的当务之急。 到“十二五”末期,我们的目标是,争取经过3年的努力,全市两化融合发展指数提高到75,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走在全国前列。到2020年,两化融合对工业转型升级的助推作用明显增强,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85,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2013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稳增长、促振兴”的战略部署,我们将坚持全方位对接、全领域推进和全过程保障,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构建现代生产体系、做大做强信息产业作为三大主攻方向,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着力开展企业、产业和区域等“点线面”三个层面的工作,完善政府推进、引导和服务三大体系建设,努力把我市两化融合工作推向新台阶。 2013年,我们将着力完成以下主要任务:进一步完善两化融合“十二五”规划方案;着力开展企业、产业和区域等“点线面”三个层面的工作,促进两化融合向更高水平发展;完善三大体系,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构建现代生产体系,抓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大宣传力度,促进交流与合作。 我们将以推广数字化设计和物联网技术为核心,推进信息技术在骨干企业的集成和创新应用,实现传统制造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变,提高先进制造水平。在发挥十大信息服务平台作用的同时,以两化融合重点实验室为基础集中打造一批服务于沈阳十大产业的技术服务平台,促进两化融合关键技术的产学研用结合。同时,要继续加快推进信息产业发展,抓好区域两化融合的推进工作。 我们要不断完善推进体系,加强引导体系建设,不断强化服务体系建设。要继续把项目作为两化融合的重要抓手,围绕十大重点行业、产业集群以及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实验室建设、节能减排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组织好一批有影响、可推广、具有示范作用的两化融合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