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沈阳12月4日电(记者姜敏)记者日前在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看到,产品从订单开始,到设计、工艺、生产制造、产品发运,直至售后服务全过程,在“云制造”平台上均可实现。这个“数字化工厂”的产品设计周期平均缩短30%,产品供货周期从最早的24个月,缩短为现在的6个月。 和沈鼓集团一样,沈阳机床、北方重工、三一重装、特变电工沈变等大型装备企业正在借助云制造平台、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步实现研发设计、过程控制、企业管理、营销服务等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加速转型升级,走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之路,推动企业由单纯制造向“智造”和服务转变。 据了解,作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改革试验区的重要城市沈阳,去年4月被工信部确定为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这个市工业转型升级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首选。试验区启动以来,沈阳市建立起政府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协同推进机制,除专门设立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两化融合”外,还鼓励和支持5个市级“两化融合”试验区16户示范企业先行先试,引领百户重点骨干企业和高成长企业加快向产业链高端迈进。 据沈阳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据不完全统计,仅上半年就有68户大中型企业组织实施75个两化融合项目,投资总额超过10亿元。在全市首批7个获准国家初审的国家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支持项目中两化融合项目占5个,计划总投资16.2亿元。306户大中型企业加入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序列,千户企业参加全市范围的权威机构咨询和专家定向指导。据对320家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的已占89%,部分企业的信息化已经覆盖了从产品需求、仿真设计、样品试制、批量生产等全过程。 在推进两化融合中,沈阳市立足整合资源及商业模式、服务模式、应用模式的创新,抢占物联网、三网融合、云计算等新领域、新平台,不断推动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沈阳机床集团自主研发出“飞阳”数控系统,使国产数控机床开始跳动“中国芯”。北方重工集团实现了重大装备与物联网应用深度融合,组建了全国第一个交通与重大装备物联网工程中心。新松机器人、东大自动化、高精数控、中科仪等龙头企业在软件和嵌入式医疗设备、机器人制造、自动控制、智能交通、家用视听设备、数控、真空设备等领域走在全国前列,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格微软件建成的以工业知识为核心功能的智能翻译平台和知识服务平台,为全市装备制造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服务支持。 目前,沈阳市大型骨干企业平均产品研发周期、客户响应速度的提升率均已超过20%,两化融合方面专业工程技术人员、两化融合智能产品的比重、集中度显著提高。三一重装每年将销售收入的7-11%用于研发,其中一半用于支持两化融合项目和产品。九星控股集团信息化技术应用研发占年研发总投入的30%以上,信息技术研发人员占总研发人员的15%。 据统计,沈阳市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不断提升,今年前10个月比去年同期提高了7.1分,处在单项业务应用向综合集成迈进的阶段。大型骨干装备制造企业两化融合指数已达71分,整体进入综合集成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