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崇旭 如今纵观国内外主流的社交网络,几乎很难看到有哪家“胆敢”直接从用户的“社交内容”中获利。卖广告以及卖增值产品是众社交网络中较为常见及常规的营利模式。 这也就是说:无论是明星甲,还是路人乙在社交网络上产出的内容,从表面上看都没有贴价签(但有价值)。究其原因,社交网络的根基在于人气,而免费是快速积累用户所需要的低门槛。 两个月前,我们终于看到了社交网络界的“异类”App.net ―― 支持开放标准,没有广告但收费的社交网络。让用户每年花 50美元使用一个付费社交网络的主意,在这个互联网免费时代看起来有些疯狂。 然而,没有最疯狂,只有更疯狂――O.D Kobo 想要更进一步。在接受 FastCompany 采访时他说: 让人们为一段视频或者一首歌曲付费的模式已经有些许过时了。时至今日,社交网络应该是“销售人们的生活碎片”。不一定是一首歌,而是“接近我的权利”。 Pheed正是这个疯狂想法下的产物。 它是一个社交网络,也是一个杂交产物,吸收了 Facebook,Twitter,Tumblr等社交网络平台的特性。你可以分享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甚至开通 live braodcasts,这当然没有什么稀奇之处。 Pheed真正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商业模式。用户可以按月收费或按观看次数收费的方式,向订阅者们收费。价位到 1.99 美元到 34.99美元不等,而 Pheed 作为服务提供方从中收取一半的费用。 很有意思。 更有意思的是,根据Forbes 的报道,Pheed 上线数十天就已经成功吸引到名流加入,Ashley Tisdale,DavidGuetta,Paris Hilton,Chris Brown 等娱乐界明星均在列。除此之外,“35万独立访客”的数据同样惊人。 当然,你可以将其视作人类好奇心和新鲜劲所制造出来的假象。真正值得思考的是,Pheed 的这种商业模式可行吗? 花钱去了解他人(大部分情况下为名流)的生活碎片听起来似乎有些荒谬(当然,这种情况是存在的)。不过仔细一想,简单粗暴地将内容定位为“生活碎片”似乎并不合适,毕竟“生活碎片”更多是免费社交网络下的产物。而Kobo 坚信着一点:有了金钱的驱动,用户自然会产出高质量内容。 需要指出的是,如今在各大“免费”的社交网络里并非没有所谓的高质量内容。然而,从最基本的用户心理来看,正是由于“免费”以及大量的垃圾信息,很多高质量内容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展现。相反,谣言、荒谬的内容却往往能得到大量传播。 而在 Pheed上,由于用户要掏钱,而内容方要对订阅者负责,内容的质量方面照理来说会被放在一个高优先级的位置上。那么问题在于,用户是否会为此付费? Forbes 的Ilya Pozin 有一个不错的比喻: 在我看来,这就像是DVD 上赠送的额外片段(bonusfootage)――如果粉丝们真的足够在意名流们、意见领袖们、内容创作者们,他们是会付钱获取独家内容的。Pheed对粉丝和名流来说是双赢。 Pheed这条路似乎开了个好头。 或许,数年之后人们会说它只是昙花一现; 又或许,它“一不小心”就开创了社交网络商业模式的新纪元; 而我希望它成为喧嚣之余的一片净土。 有人说它是下一个Twitter。我想说:“不,做第一个 Pheed 吧。” 【最新消息19日Pheed 还可以通过 Twitter 帐号登录,但今早该选项已经消失。根据 TechCrunch 报道,Pheed 称是Twitter 切断了连接。 转自:爱范儿 我的更多文章:- 女性智能手机,要的不止是外型(2012-10-12 15:10:26)
- 开发者对Windows8应用商店的不同态度(2012-10-11 11:42:58)
- 苹果:“专利骑兵”是怎样炼成的?(2012-10-11 11:00:02)
- Twitter往多媒体方向“继续摇滚”(2012-10-10 11:47:22)
- 采访iPod之父:创新、iPod以及Nest的诞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