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靠促销信息盈利和清理库存,这是一场双赢的狂欢。
但这场狂欢始终与GUCCI、LV、chanel、迪奥等为代表的一线奢侈品牌无关。
今年初,香奈儿品牌还表示不会通过打折来清理库存。
今年双十一,淘宝天猫上累计成交额过亿的品牌已经有接近三百五十个。
面对如此亮眼的成绩单,一线奢侈品牌们仍然不为所动,即使打折也只是手。
在之外的边缘产品。
由此可见,这些品牌对打折的抗拒最主要原因是打折会损害奢侈品带来的炫耀价值。
美国轻奢品牌客群就曾经受过这样的伤。
二零零三年到二零一三年,十年间,寇局在北美的奥特莱斯店铺数量扩张了三倍,带来了更多顾客的同时,也给品牌贴上了廉价的标签,导致股票暴跌了四十个百分点。
扣取不得不关闭大部分工厂直销店。
所以面对库存压力,一线奢侈品牌们宁可直接将滞销品销毁。
奢侈品集团LV、M、H和carry在每年会产生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库存,能被重新利用的是极少数,大部分都没能逃脱被销毁的命运。
销毁往往是指直接焚烧或者通过海关处理,那就没有更好的方法了吗?
对于奢侈品牌来说,存货需要支付租金、工人薪金、时间、保险等成本,销毁却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
奢侈品的原料价格大概。
只有其售价的十分之一,烧毁损失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一款古起新款皮包在欧洲售价七百欧元,主要材料仅需五十欧元,如果交给海关销毁,甚至还能得到退款。
以美国海关为例,只要进口的奢侈品被认定为未使用,并在监管下销毁,基本可以全额退回因为进口而产生的费用。
也有品牌尝试过将服装捐赠给非洲,但当地的服装业工人却会因此失业。
八十年代的肯尼亚拥有五十万服装行业工人,这些年由于国外二手衣服、尾货服装的涌入,今年这个数字已经不足两万。
所以卢旺达、肯尼亚等政府一直试图通过增加关税来逐步限制慈善服装的进口。
或许最理想的情况是品牌商们能够找到产量和销量的平衡,但在销售行业供过于求才是常态,制作产品时,工厂往往会在订单以外增加百分之三到百分之十不等的产量。
生产过程本身就已经给库存埋下了伏笔,而且时尚行业本身严重依赖于流行趋势,更增加了预测库存的难度。
对于产品的款式、尺码、颜色等每一个风向标的事物判断都是滞销品的源头。
甚至一些大牌爆款产品因为山寨货、假货太多,反而导致了正品无人问津,产生了库存积压。
当然奢侈品牌销毁库存的做法也引起了很多环保人士的不满。
法国就在今年三月提出了禁止品牌销毁产品,而且随着全球奢侈品行业步入寒冬,这些品牌商们似乎也已经被逼到了墙角,不得不做出妥协。
比如今年他的巴黎世家就首次参与了双十一的打折活动,不知道GG、LV、神庙、迪奥街,奢侈品牌商们的傲骨还能坚持多久?
随着双十二和圣诞节的临近,不少人的朋友圈都开始推送起了奢侈品的广告。
很多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奢侈品都是卖给有钱人的。
为什么他们要向我这种普通人推送广告呢?
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理解奢侈品的内涵。
经济类专业出身的同学应该还有印象,在众多消费品中,奢侈品一直是个神奇的存在。
大部分奢侈品都可以跳出价格的约束,轻松拿到数十倍甚至数百倍的利润。
在西方的二手和中古市场中,一些品牌的经典款盛产能够起到保值的作用。
对于中国大陆市场与奢侈品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涌入并不算早,所以大部分大陆消费者对奢侈品的认识,还得重走一遍西方当年走过的老路。
奢侈品作为经济学意义上的非生活必需品,它所产生的无形价值是远远高于有形价值的。
而这个无形价值或者我们俗称的故事,要想体现逼格或者体验优越感,就是对标所有的普通人。
比如LV、chanel这些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的奢侈品牌,卖的商品本质上是故事,而赚的则是故事带来的。
品牌溢价。
一个好的故事不需要让所有人都消费得起,但是必须让所有人都知道,尤其是普通人这个基本盘。
即使普通人现在买不起,未来也不打算买奢侈品,但是品牌方依然会不遗余力地把广告推送给大部分普通人,普通人组成的金字塔塔基他建的越好,金字塔顶端的人上人愿意为品牌支付的溢价才会越多。
目前一些底蕴没有那么深的轻奢品牌,比如扣潘多拉,开始把目光转向了普通人中的佼佼者,通过广告营销将品牌拔高到了奢侈品梯队的末尾,然后再以远低于传统奢侈品的价格,把梦想卖给那些普通人中的人上人。
烧毁奢侈品的震撼场景,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大萧条时期牛奶被倒入密西西比河的画面。
一边是喝不起牛奶的普通人,一边是宁可倒掉也不打折卖的黑心资本家,是不是像极了如今宁可烧掉也不打折的黑心奢侈品商?
但是这里至少有两处错误。
第一,青岛牛奶的是普通奶农,而不是资本家。
第二,奶农倒掉的是别人家的牛奶,而不是自己加的。
三十年代的威斯康星州是美国最大的牛奶产地,有将近一半的土地都被用于奶牛养殖。
大萧条前的一九二七年,维斯康辛做到鲜奶价格为每一百磅四点七。
九美元,其中奶农能分到销售收入的百分之四十六。
而到了一九三三年牛奶罢工的前夕,鲜奶的价格已经跌到了每一百磅三点四。
八美元,奶农甚至只能分到收入的百分之三十。
售价和分成比例的同时下跌,直接将大部分奶农逼到了破产的边缘。
第一阶段的罢工,奶农们还只是想通过单纯的不出售牛奶来向政府争取更高的售价,但是罢工人群中总有人为了个人利益,偷偷地将牛奶运往生产厂商。
这个好像是奢侈品行业中巨头们虽然有坚决不打折的默契,但是难免还是会有人选择低价促销加奥特啦。
不是偷偷摸摸往厂家运牛奶的奶农,一旦被其他罢工者发现,牛奶就会被强制倒在路边。
随着罢工呢持续发酵,之后还出现过有人没有投毒和炸毁牛奶场等恶性事件。
总而言之,大萧条中倒牛奶的不是资本家,而是普通奶农。
倒掉的牛奶不是自己加的,而是别人加的。
可以看到,虽然双尾高仿奢侈品和七浪牛奶有共通之处,都是为了控制供给、稳住价格,都是为了止损被迫选择割肉,不遵守行业默契的人也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伤害,但这两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至少倒牛奶是被动的,自己家的牛奶是被别人倒的,而身为奢侈品则是主动的,自家的商品都是自己拿去烧的,只能说烧毁奢侈品这件事并不是一个好的故事。
最后再来跟大家分享一个我自己的观察,每天刷朋友圈的时候,总是时不时的蹦出一两条广告,一般只有流量、明星或者奢侈品。
广告才有人点赞,而其他的广告几乎没人点赞、评论。
这种专挑奢侈品广告点赞的行为,似乎在传达一种自己正正在金字塔塔尖的优越感。
但是就像我视频开头所说的,奢侈品的公关对象恰恰是金字塔塔基的普通人。
品牌在大众层面的曝光越厉害,溢价在售价层面的体现才会越彻底。
当足够多的人在朋友圈刷到奢侈品广告时,就能自然而然地成了话题和讨论。
微博热搜什么的我都帮他想好了,就叫奢侈品的皮尾数。
烧毁奢侈品究竟算不算浪费资源?
稍微奢侈品究竟有没有破坏环境,这些其实并不重要,能够始终与大众保持若即若离的感觉,哪怕有一天价格不降反涨,这种反差感也一定能够让人上钩。
也许你现在还负担不起奢侈品的高价,但是钓鱼这件事,奢侈品品牌商有的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