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北京石油机械厂YTJ229液力推进器在塔里木油田九区TK915―4井下井使用。
此前,这个型号的液力推进器在塔河油区S1155井3445.29米至4595.77米井段成功应用,入井349.3小时,提至地面后完好,同时钻头仍有九成新,实现了准确加压、均匀送钻和恒定钻压的目标,有效延长了钻头和钻柱的使用寿命。
承担这个国家级课题的北京石油机械厂设计团队平均年龄仅32岁。其中,刘希茂年仅27岁就进入这个国家级课题研发团队,30岁的王兴燕参与制定某项国家标准,36岁的范春英成为国家级课题负责人。北京石油机械厂从年轻员工抓起、从实习抓起的人才培养新机制,使一批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量身制定实习计划
根据不同岗位的技术要求和每人的具体情况,北京石油机械厂为年轻员工量身制定实习计划。大学本科毕业生以周为单位,实习1年;硕士毕业生、博士毕业生以天为单位,实习3个月。
2012年8月进厂的博士米凯夫,在实习中主要侧重实践,90天时间轮岗14个部门,由18位指导老师指导。米凯夫的指导老师张宏英,进厂8年,参与完成国家级课题3项、集团公司级课题2项,申报专利8项。谈到8年前的实习生活,张宏英说,“受益匪浅”。
创新生产实习模式
北京石油机械厂结合企业实际,创新开发出多层面、多阶段的生产实习模式,充分开发利用企业综合实习环境,结合仿真实习系统等,开展多层面的现场实习活动,并把每个层面细分成多个阶段,实现生产实习过程的“三省一提高”,即省时、省力、省钱,提高实习效果。
北京石油机械厂开发的仿真实习系统,能让年轻员工反复练习工艺操作过程,增强员工对装置整体操控的意识和能力;利用计算机图像技术创建仿真生产过程,设置一些生产中常见的非正常情况或生产故障,使员工在模拟控制键盘上练习对生产全过程或设备进行全面掌控的方法。
合力营造成才环境
北京石油机械厂为培养一专多能的青年人才,提出“一徒多师”、“人皆我师”的理念,定期开展“拜两师”、老中青技术人才交流会等活动,合力营造和谐互助的人才成长环境。
北京石油机械厂积极引导青年人才创新思维模式,定期邀请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举办系列讲座;针对青年人才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每周举办老中青技术人才交流会,增进老中青三代技术人才的知识、经验共享。
目前,北京石油机械厂科研团队已经获得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等专利50多项,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集团公司级科研攻关项目,荣获集团公司、机械工业协会和石油化工自动化行业多项科技进步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