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毛小北报道
6月23日晚,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在一场瓢泼大雨中闭幕了。在整个持续将近半个月的电影节里,电影元素仿佛像太阳一样散发着火热和明亮的光芒。
但一场颇具意义的大雨似乎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冷静地反省一下了。
上海国际电影节跟法国戛纳、意大利威尼斯、德国柏林等同属于国际A类,但在主竞赛单元方面,上海电影节的落差非常明显。虽然每一年都会邀请至少一位国际级别的大导演担当金爵奖评委会主席,但入围金爵奖的影片知名度太低,质量也参差不齐。
展映单元里人满为患,竞赛单元的电影却少人关注,这和其他国际电影节形成鲜明的倒挂。而本次电影节大奖被3个影片分享更是其他国际电影节不可想象的是,人们不禁怀疑评委是否只看了这3部电影。
华语影片每年受到上海国际电影节“特殊待遇”似乎也成了一种惯例,历年来金爵奖入围或获奖片中,都不乏华语电影人的身影。
今年入围的14部中外影片中,华语片也占了3个名额——林超贤执导的《激战》、胡雪桦执导的《神奇》、黄真真执导的《被偷走的那五年》,甚至这些影片还没首映就传出《激战》内定奖项的传闻,最后《激战》果然“不负众望”夺得最佳男女主角奖项。
但是这些夺得金爵奖的国内电影却往往不争气,虽然在电影节里风光无限,在票房上却基本都惨淡收场。获得去年最佳导演奖的《神探亨特张》三天仅获得400万票房,获得最佳摄影奖的《萧红》则更被“奖励”了票房几日游。而今年获得金爵奖的影片会创造什么“票房奇迹”也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20岁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充斥了越来越多的商业元素,似乎在警告我们,我们的电影节太业余,仅能算是“A货”。相对于其他电影节拙劣的同声翻译水平、电影节工作人员专业知识、以及配套硬件和参加电影节人员素质来讲我们显然在商业运作上“更胜一筹”——不停充斥着某品牌的颁奖典礼,连开奖嘉宾都是品牌代言人,使我们不禁感慨:我们是电影节,还是品牌宣传会?
而在电影节交易市场的创投项目中,今年所有报名项目中,最多的是悬疑和现代片,青春片扎堆最为明显。
“最近一年打开市场的大多是青春片,造成电影公司盲目创作同类型电影。”北京韩露影视科技文化有限公司宣传策划总监秦镭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打开中国电影市场体量的几乎都是现代题材的喜剧或青春剧,这一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目前的创作倾向。“盲目扎堆跟风毫无新意可言,只会使中国电影在畸形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秦镭还表示,扎堆生产某一题材电影说明我们的制作公司和导演已经放弃了自己本身的创作,仅仅跟利益挂钩。这个现象是非常可怕的,我们的电影市场号称世界第二,而我们的导演却屈指可数。如果越来越多的导演为了利润而放弃自己的想法,后果无法想象。
虽然我们的电影节还存在众多弊端需要解决,但是它的努力和进步还是让大家认可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与观众的良好互动性在展映单元上一览无余。据组委会执行副主席任仲伦所说,展映第一天预售400万票房,第二天700万,第三天1000万,9天下来平均每天的票房都超过1000万。戛纳电影节展映顶多几十部,而在上海,却有几百部。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电影节能够有如此多的观众在展映环节上投入如此的热忱。另外电影节对青年导演的扶持也是值得肯定的。
上海国际电影节获奖名单
最佳影片《警界黑幕》(俄罗斯)
评委会大奖《信赖》(瑞典)
最佳导演贝科夫《警界黑幕》
最佳编剧《信赖》(瑞典)
最佳男演员张家辉《激战》
最佳女演员李馨巧《激战》
最佳摄影《信赖》(瑞典)
最佳音乐《警界黑幕》(俄罗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