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办的中国棉纺织产业协同创新发展论坛上,各专家分别发表了自己观点。我们从他们的发言中撷取精华,希望读者能从中得到启发。 1以科技创新驱动棉纺产业发展 全国棉纺织科技信息中心主任、棉纺织技术期刊社社长 傅恩福 我国棉纺织行业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虽然取得巨大成绩,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坚持科技创新驱动,抓住对我国棉纺织行业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高新技术领域,通过强化科技创新抢占高新技术前沿的制高点,加大原料、生产工艺、产品、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推进我国棉纺织行业协同发展的重大课题。 准确把握纺织科技发展新趋势 高新技术化是发达国家纺织科学技术领先的重要特征。目前,发达国家纺织品和服装占世界市场的份额较少,但是在纤维材料、纺织机械、纺织工艺技术以及面料、品牌等尖端技术方面远远领先于发展中国家。 新型纤维材料日新月异,是支撑纺织工业发展的内在动力。21世纪以来,世界化纤工业进入了由多学科技术交叉与融合的新阶段。一是多学科技术的交叉、复合和渗透的化学纤维技术;二是由“高仿真”进入“超仿真”的“超天然”时代;三是绿色生态进一步成为主旋律;四是高新技术及产业用纤维逐步向高性能、材料化方向发展。 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装备技术全面自动化。当前,世界纺织装备技术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微电子技术的应用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二是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连续化,实现了短流程、大卷装、高效和高质。三是加工原料和产品的广泛适应性。 先进装备工艺技术集成,形成了高品质的纺织加工制造体系。计算机过程设计和控制摆脱了依靠人的设计和机械控制。纺织工艺技术的交叉、复合提高了产品的品质。印染后整理技术的现代化提高了产品性能。服装加工工艺模板化将纺织产业都市时尚属性发挥到了极致。 构筑产业发展新优势 近年来,我国原棉、劳动力等生产全要素成本上涨,在国际上中低端棉纺织品已经失去了竞争优势。同时,我国棉纺织品的中低端产品比重仍然较大。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挖掘纺织工艺技术的潜能,凝聚管理创新成果,是构筑产业发展新优势的必然要求。 新原料的发展是构成棉纺织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面。在天然纤维供给长期紧张的条件下,扩大新型纤维材料的应用,实现产品多元化和差异化,从而进一步提升行业的竞争力。 将新原料的应用与纺纱方法、织物结构与印染后整理创新结合,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是创新的方向。多组分纤维复合、混纺技术和新结构纱线产品加工技术,是多种原料纺纱、织造和染整技术的融合与集成,涉及对不同纤维特性和配比的优化、复合纺纱工艺技术、织造和染整技术的创新,以及批量生产中质量稳定性和可控性等,是探索的重点。 加快科技成果市场化 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规划和协调促进棉纺织行业技术链的整体突破是必然趋势。 目前,棉纺织行业最突出的问题是科技创新偏离市场需求,造成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转化速度慢,分散了科技资源,弱化了科技实力。产学研用创新体系是高校、科研单位与企业合作,以实现产业技术创新、获得知识产权或者建立技术标准等为战略目标而组建的利益共同体。产学研用创新体系的创新性融合,必将促使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高校和科研机构作为技术创新源头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发挥产学研用创新体系各方的作用,关键在于能否按照市场运行规则,建立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机制。只有利益共享,才能实现持续稳定的合作。产学研用创新体系摒弃了传统的组织结构,使企业、高校与研究单位在合作创新过程中形成了互惠共生关系,可实现整合创新资源,有效配置资源,合理分工和协作,节省交易费用,有效降低创新风险,实现知识共享和技术扩散,吸引更多的创新人才、创新项目等诸多协同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