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创新与市场经济的日新月异发展,标准化在促进技术创新、科学管理、建立秩序、公平竞争、全球经济一体化、保障安全、提高效益、法制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力日益突出。企业作为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活动的最重要主体,既是先进技术的拥有者也是技术的实践者,既是标准的使用者也是执行者。 企业参与技术标准的制定,即将科学研究的成就、技术进步的新成果同实践中积累的先进经验相互结合,又将其融入标准中,这就有利于提高技术标准的科技含量,使技术标准反映出最先进的技术水平,适应科技创新的需要,从而带动整个行业、乃至国家技术水平的提高。 纵观标准化制定历史,变革与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无变革与创新,于企业如“跛足息肩,有所忌难”。中联重科(000157,股吧)作为全球工程机械装备制造领军企业,是全球最大的混凝土及起重机械制造企业,名列“全球工程机械50强”;同时,中联重科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TC96起重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单位,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并且中联重科被国家标准委员会确定为混凝土机械和流动式起重机2个国家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单位,参与制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300多项。如日中天的发展和标准化建设的累累硕果,中联重科的科技创新体制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 标准化建设 硕果累累 60年以来,中联重科秉承“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的恒久理念,致力于创造高可靠性、智慧且优雅的工程机械,并不断与全球各领域新技术对接,形成了一个汇集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于一体,以创新引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风向的“国之重地”。 中联重科是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混凝土机械分会、建筑起重机械分会、路面与压实机械分会、桩工机械分会、市政与环卫机械分会、检测技术工作委员会、信息工作委员会7个专业分会会长及秘书长单位,在行业内有着良好的声誉及影响力。 中联重科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TC96起重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C6流动式起重机、SC7塔式起重机技术委员分会国内技术归口单位,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 中联重科被国家标准委员会确定为混凝土机械和流动式起重机等2个国家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单位,建筑施工机械与设备、混凝土机械、塔式起重机、流动式起重机等国家标准化组织4个分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或秘书长单位,以及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用汽车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曾参与制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300多项,其中193项为现行有效标准(2009年至今47项)。其中包括中国第一项混凝土泵车的行业标准和第一项移动式起重机专用底盘的行业标准。 公司负责起草的混凝土机械国家、行业标准主要有:QC/T718-2004《混凝土泵车》、GB/T26408―2011《混凝土搅拌运输车》、GB/T9142―2000《混凝土搅拌机》、GB/T 25650-2010《混凝土振动台》、GB/T10171―2005《混凝土搅拌站(楼)》、GB/T26409―2011《流动式混凝土泵》等。 负责及参与起草的起重机械标准主要有:GB/T14560-2011《履带起重机》、GB/T6068-2008《汽车起重机和轮胎起重机试验规范》、JB/T6042-2006《汽车起重机专用底盘》、GB/T5031―2008《塔式起重机》等。 公司负责及参与起草的专用车辆标准主要有:JB/T10855-2008《垃圾转运站设备》、JB/T10856-2008《扫路机》、QC/T750-2006《清洗车通用技术条件》、QC/T807-2009《除雪车》、QC/T 54-2006《洒水车》等。 中联重科的标准化建设,不仅助其掌握了工程机械领域的核心技术和推动企业走规范发展道路,而且使其渐渍磨砺,阖导牖进,引领中国工程机械走向市场、走向国际。 创新体系 让中联重科如虎添翼 “我们做机械制造业,研发就是核心。科研创新不能盲目求大,而是要研究性价比最好的产品,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产品可靠、操作性能好。特别对于起重机行业,产品不仅涉及客户的安全,也涉及员工的安全,同时还有企业的名誉。所以说搞研发不是跑"百米",而是跑"马拉松",要有成熟的技术手段和严格的考核”,中联重科副总裁、工程起重机公司总经理熊焰明说。 目前,中联重科已建立起国家混凝土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机械(600984,股吧)关键技术实验室和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三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围绕三大国家级创新平台,公司形成了前沿性探索、基础性研究、产品级开发的三级研发模式。以优势高校为战略合作伙伴,开展前沿技术探索,为未来工程机械确立方向;以中联重科研究院为核心,开展机理溯源研究,革新现有产品技术;以产品研究单元为主体,不断丰富现有产品系列,为客户提供性能卓越的产品。 以9名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8名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25名首席研究员领衔,4000余名工程师组成的国际研发团队分布于全球23个研发机构,应用全球协同开发系统,遵循全球统一的设计质量标准,严谨、务实地开展工作。 中联重科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一次次前行,一次次追求更加完美的产品,平均每1.5个工作日就有一个新品问世,多项产品创造了中国第一和世界第一。所有的创新成果经公司技术委员会认定后,以专利、技术秘密等形式受到严格保护。基于严格审查后的专利年申请量接近两千件,全球范围内的知识产权运营体系亦正得以迅速完善。 核心平台 中联重科的“梦工厂” 目前,中联重科已建立起国家混凝土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机械关键技术实验室和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三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平台可谓为中联重科建立起了一座技术研发和标准化建设的“梦工厂”。 2007年7月,国家科学技术部正式批准中联重科拟建设的“建设机械关键技术实验室”为首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也是建设机械领域唯一的一家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重点关注建设机械大型金属结构件优化研究、运动机构运动参数实验及仿真分析、电液智能化控制技术的应用研究等主题。通过对建设机械领域内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进行溯源性研究和系统集成,建立起从预研、基础共性及关键技术研究到新产品开发、新工艺探索的整套研究体系。 实验室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工程机械远程维护及监控系统”,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大型移动式起重机研究与产业化开发”等重大科研项目。项目成果QAY350全地面起重机的下线,填补了国产全地面起重机自主技术空白,实现国内企业自主研发的超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技术历史性突破。实验室项目成果“QUY600履带起重机”荣获了中国机械工业进步一等奖,“大吨位轮式起重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了2009年湖南势技进步二等奖,“LF4500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复拌机”获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共获省部级奖励10项。制(修)订6项引领行业进步的技术标准,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专利技术,培养一批掌握国际先进技术的创新型人才。 2009年10月,科技部底批复国家混凝土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组建。这是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一个,也是混凝土机械领域唯一一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由工程机械终生成就奖获得者陈润余担任,其它委员由混凝土机械行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组成。 中心主要针对混凝土机械行业、领域发展中的重大关键、基础、共性以及特性技术等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混凝土机械基础技术、混凝土机械的成套产品开发、混凝土机械产品关键零部件可靠性、混凝土机械的制造技术、混凝土机械的关键配套件联动创新、远程信息管理及监测保障系统技术等。 中心共计完成混凝土机械产品系列新产品与提升项目共计14项,主要包括混凝土搅拌站开发、混凝土泵车技术提升、干混砂浆生产设备开发、CA砂浆车等。开展的基础研究项目共计13项,主要包括混凝土泵车整车振动研究、泵车臂架结构疲劳仿真及试验研究、混凝土搅拌车工况适应性研究、高耐磨输送管研究等。中心开展的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项目共计8项,主要包括臂架焊接模型分析及变形控制研究、臂架焊接机器人工作站研究、高强板压型机理及变形研究等,主持完成《混凝土输送管型式与尺寸》、《混凝土泵安全使用规程》等多项行业标准制订。 中心研发的世界最大超高压混凝土输送泵HBT90.40.572RS将C120超高性能混凝土成功送至在建的中国第三高楼深圳京基100大厦427米的顶部,创造了超高性能混凝土泵送施工新的世界记录。2011年9月28日,研发的80米碳纤维臂架泵车创造了新的吉尼斯世界记录,创下了四个全球第一:全球最长臂架的泵车;全球最轻的超长臂架泵车;全球第一台"非常6+1"7节臂泵车;全球最长6桥汽车底盘臂架泵车。 2005年11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海关总署于认定中联重科技术中心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致力于工程机械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及推广应用、行业标准制定、科技信息的收集、研究等工作。 技术中心作为中联重科的研发支撑体系,年均完成科研成果过300项,承担国家863、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国家级及部省级科技计划19项。自主研发的超大吨位履带起重机ZCC3200NP,最大起重量达到3200吨,最大起重力矩达到82000吨米,为世界上起重能力最强的移动式起重机之一;掌握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研制的核心技术;完成了中联系列精品泵车轻量化设计及泵车国产自制底盘研制;推出目前全球最大的52000Nm上回转塔机,成功试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ZD500地下连续墙设备、ZR200A多功能旋挖钻机、ZE60和ZE80小型挖掘机等新产品;开发出了纯电动扫路车、天然气动力清洗车、排放达到国标准的扫路车、垃圾车等环保产品等,大量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 内敛沉稳的团队 引领尖端技术先锋 优质的工程机械如同聪明、可靠的伙伴,而塑造这一忠实伙伴的企业则应该具备内敛沉稳的团队个性、踏实严谨的研究态度、体现企业价值的强烈创新意愿。 与其他企业仅有产品开发团队不同,在中联重科有一支定位清晰的特种研究力量,独立于产品开发团队之外。这支队伍由数百名专注于技术的博士、硕士组成,配备了业内顶尖的试验装备与开发工具,承担着前沿技术研究、基础共性技术研究任务,是产品开发团队最有力的支撑。近年来,通过大量的研究与实验验证,他们陆续掌握了一大批行业尖端技术,为大量新品的成功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超高强钢起重机臂架结构稳定性是决定大型起重机起重能力的关键所在,国内一直没有超高强钢结构起重机的设计规范,这制约着我国大型起重机的发展。目前这一难题已被中联重科研究团队全面攻克。超高强钢起重机臂架结构稳定性计算的难题的解决,填补了国内起重机设计规范的空白,使大型起重机等产品的臂架设计摆脱了模仿测绘的局面,拥有了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基础,该技术的运用使得整机起重性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并确保了设备的安全,为起重机向大吨位、高品质方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为确保全球最大的D5200塔式起重机研发成功,中联重科研究团队为产品开发部门提供了关键计算支持,例如塔身与建筑物之间的耦合振动关系计算、塔机顶升系统及关键部件下支座强度计算等。起升高度达到210米的塔机必须是上回转自升式,而最大起重力矩超过5200吨米,最大起重量达到240吨的超大型塔机的顶升重量达到700吨以上,传统的单油缸顶升系统无法满足顶升功能,必须采用多油缸顶升,而多油缸的平衡将是顶升过程中安全关键。中联重科基于机械液压联合仿真分析技术及大量实验研究,首次采用自动平衡三面六油缸顶升系统解决了D5200的这个技术难题。特大型上回转自升式塔机下支座结构由于标准节截面大,导致下支座结构庞大,不便于加工和运输问题,基于大量分析和计算首创的变截面下支座大大减小了安装回转支承筒体的截面,从而方便加工,满足公路运输,使得塔机的使用范围不受运输的限制。 全地面起重机等大型工程车辆,有多个驱动轴和多个转向轴。行驶和转弯时,各车轮之间必须始终保持正确的转角关系,否则各轮之间“你拖我拽”,极易造成轮胎快速磨损。中联重科研究团队创造性地提出了行驶转角误差的概念及其分析方法,用大型三坐标机、激光多轮定位系统、转角关系测量系统等先进仪器设备,对影响轮胎磨损的车桥/车轮定位、转向阻力、转向控制精度等各种可能因素进行了系统测试和分析。同时借助虚拟样机技术,找到了影响多轴车辆轮胎磨损的关键参数。综合运用正交试验设计和稳健性分析,科学确定了关键参数容差,形成了控制多轴车辆轮胎磨损的核心技术。 随着汽车起重机向高效率、高精度吊装作业方向发展,对操控性、平稳性、微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中联重科研究团队重点开展了负载敏感比例系统应对变负载稳定性研究,以及元件、系统微动特性及匹配特性设计研究,力求提高液压系统工作平稳性和响应速度,减小系统液压冲击和系统工作压力,提高机构运动的起制动平稳性,改善系统的经济性。研究后的结果表明,应用该技术的系统平稳性、操控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以25吨产品为例,系统冲击明显减小,系统工作压力降低约25%, 系统响应时间缩短了50%以上。目前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中联重科2011年度威风系列汽车起重机新品。 掌握核心技术,技术创新是灵魂和生命,科技创新工作者只要坚持不断创新,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难题和应对不了的挑战。 “引领行业,每一步创新都源自对技术的独到理解;拒绝模仿,力求从溯源性研究中获取发展的力量;步步精心,每一项参数选定均经实验室充分验证”,这是中联重科一贯秉承的科技创新宗旨。而今,中联重科已是以创新引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风向的“国之重地”。 ?ā?ě???6。行驶和转弯时,各车轮之间必须始终保持正确的转角关系,否则各轮之间“你拖我拽”,极易造成轮胎快速磨损。中联重科研究团队创造性地提出了行驶转角误差的概念及其分析方法,用大型三坐标机、激光多轮定位系统、转角关系测量系统等先进仪器设备,对影响轮胎磨损的车桥/车轮定位、转向阻力、转向控制精度等各种可能因素进行了系统测试和分析。同时借助虚拟样机技术,找到了影响多轴车辆轮胎磨损的关键参数。综合运用正交试验设计和稳健性分析,科学确定了关键参数容差,形成了控制多轴车辆轮胎磨损的核心技术。 随着汽车起重机向高效率、高精度吊装作业方向发展,对操控性、平稳性、微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中联重科研究团队重点开展了负载敏感比例系统应对变负载稳定性研究,以及元件、系统微动特性及匹配特性设计研究,力求提高液压系统工作平稳性和响应速度,减小系统液压冲击和系统工作压力,提高机构运动的起制动平稳性,改善系统的经济性。研究后的结果表明,应用该技术的系统平稳性、操控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以25吨产品为例,系统冲击明显减小,系统工作压力降低约25%, 系统响应时间缩短了50%以上。目前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中联重科2011年度威风系列汽车起重机新品。 掌握核心技术,技术创新是灵魂和生命,科技创新工作者只要坚持不断创新,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难题和应对不了的挑战。 “引领行业,每一步创新都源自对技术的独到理解;拒绝模仿,力求从溯源性研究中获取发展的力量;步步精心,每一项参数选定均经实验室充分验证”,这是中联重科一贯秉承的科技创新宗旨。而今,中联重科已是以创新引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风向的“国之重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