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叹身边的奇葩多,没准自己就是与之相似的人 我们为何失去了包容之心? 近身之道,道在何处?这个问题不仅仅困扰着当下的大学生们,也困扰着不少国人。随着容器人时代的来临,在中国这样一个“熟人社会”、“关系社会”中,人际交往反而成了一个难题。一个简单的例子,如今的微博有无数的“树洞”式的吐槽微博:我的前任是极品,我的舍友是奇葩,我的婆婆是极品,我的同学是二货……这些吐槽微博专门收录匿名投稿,如果你今天被舍友领导同事欺负了,那你可以给这些微博发个稿子,好好地骂一骂他们。对于此类问题,心理学家又是怎么看的呢?人与人之间,又该如何相处? 高校宿舍成矛盾集中爆发地4月21日,在广州市青少年生命降教育座谈会上,广州大学学生处副处长林雪松曾对媒体爆料了这样一组数据:“针对广州大学的1500份学生抽样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对宿舍内部人际关系不满意。”林雪松表示,这样的问题,并不仅仅只存在于广州大学之中,全国高校都存在着类似的问题。“说起现在的学生,我觉得很头疼。”阿冰(化名)是山东省某高校的辅导员,每年当有大一新生入校,他总祈祷着自己可以合理的安排一个宿舍:“每年新生入校一个月左右,就会有学生来找我要求调换宿舍,这种情况有时候会持续到大一的下半年。” 而调换宿舍的理由,往往让阿冰有些哭笑不得:“比如说有的学生是受不了同寝室的舍友睡觉打呼噜;有的是觉得同寝室的舍友不爱干净;有的学生是觉得自己受排斥;总之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阿冰表示,不光是自己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很多同事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时候我们自己也奇怪,我们上大学的时候也没这么多事儿啊,怎么现在的孩子都这么娇气?” 而另一所高校的辅导员大尹(化名)说起这事儿也颇为头疼:“我们学校每年也会收到很多要求调换宿舍的请求,为此我们也很头疼,不给他们换吧,怕他们以后打起来,给他们换吧,又觉得很可笑,因为一点小事儿就相互之间冷战,甚至是发生摩擦,实在有些可笑。我记得有个学生,一学年换了三次宿舍,每换一个宿舍不久就会跟舍友发生矛盾。”“其实我上大学的时候,舍友之间也会有一些摩擦争吵,甚至升级为打架,但是打完就完了,一笑泯恩仇,现在的孩子,太记仇。”阿冰说道,“有时候我也害怕有的孩子做傻事儿,干出投毒的事儿来,所以就给他们做工作,实在做不通工作了,就给他们换一下宿舍。” 小事儿变成大矛盾 “小矛盾小摩擦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往往会引发一些大问题。”裴秀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在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已经做了整整十年的心理咨询工作,在她的记忆里,这十年的心理咨询工作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2008年之前,那时候我记得特别清楚,来咨询的学生求助的问题,往往是以学习、工作和情感为主,比如说失恋啊,比如说学习成绩啊,比如说对未来求职的迷茫啊。”但是这种情况从2008年之后出现了转变:“从5年前开始,我发现来咨询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变了,如何跟舍友相处,如何维护人际关系成了学生们咨询最多的问题。而且随着我跟他们的交流深入发现,很多学生往往会因为一点小事儿,比如说生活习惯的不同,而跟舍友产生矛盾。在正常人看来可能觉得没什么,但是从我们专业角度出发,这些小事儿往往会引发一些大问题。”裴秀清的说法并非虚言,相对于中国庞大的高校数量和大学生群体而言,不管是此次发生在复旦大学的投毒事件,还是早前的清华大学朱令铊中毒事件,马加爵事件等,或许只是“极端个案”,但是复盘这些极端个案,其实最初都是从一些小事儿上发展而来的。“如果从心理学角度来解释,那就是小问题会不断地累加,而这种累加会逐渐的使人失去自控能力。”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朱华伟这样对记者解释说:“比如说在某一个宿舍里,A同学喜欢干净,经常打扫寝室卫生,而B同学大大咧咧,经常会有意无意的破坏宿舍卫生,可能最初A 同学可以容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B 同学不断地破坏卫生,A同学不断地忍耐,最终失去耐心,矛盾越来越大,最后就形成了A对B的怨恨和愤怒,而A此时会逐渐的失去自控能力,从而导致争吵,甚至升级为动手打架。”
吐槽奇葩?其实你就是奇葩在新浪微博里,有这样一批ID,它们以树洞(即一种匿名的吐槽方式,微博网友以私信形式将自己要吐槽的经历发给博主,由博主匿名后发布到微博上)的形式存在,名字多以“我的XX是XX”命名(其中前一个XX多以身边的群体替代,如同事、父母、同学、舍友等,而后一个XX则是以“极品”、“奇葩”、“二货”等贬义词取代)。这些ID基本上都有几万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粉丝,它们每天都会发布大量的吐槽微博。 如果你能耐着性子读完这些微博,或许你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原来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的极品和奇葩啊!” 那么极品和奇葩真的那么多吗?恰恰相反,当你在去吐槽身边的某个奇葩的时候,你或许还没意识到,自己本身就与这个奇葩有着一定的相似度。 朱华伟告诉记者说:“其实在心理学上,有些具有相似经历的人可能会成为朋友,也可能会成为对立者。就拿这次复旦大学投毒事件来说,根据新闻报道来看,受害人黄洋和犯罪嫌疑人林某其实有着某些共性,比如说他们二人的家境都不是很好,他们从猩能就都是坚信‘知识改变命运’的人。”朱华伟也曾接待过不少前来咨询人际关系的客户,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咨询者所讨厌的人,其实与咨询者本人有着一定的相似度,咨询者可能可以容得下比自己强的人,也容得下比自己差的人,偏偏就容不下与自己相似的人。因为这二者有一些相似之处,其中一方会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另一方。比如说你与文盲共事,可能你不会对他要求太高,因为你清楚的知道他的能力达不到;同样的,你与一个非常优秀的领导共事,你也不会对他要求太高,因为你知道他的能力超过你很多;但是当你遇到一个能力跟你差不多的人的时候,你可能就希望他能像你一样去做事儿。” 包容别人其实就是包容自己人与人,究竟该怎样相处,所谓的近身之道,道又在何方?“很简单,包容对方。”裴秀清表示,如今的90后,不管是大学生还是走上社会的成年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因为没有兄弟姐妹,他们从小就没有与同龄人打交道的机会,或者说机会很少,而父母对独生子女又会比较宽容,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人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反对对自己的限制,享受别人对自己的宽容。因此当一群独生子女聚居到宿舍这样一个狭姓间的时候,矛盾自然而然就产生了。” 裴秀清曾帮助过不少学生,她反复的对对方讲述的一个道理,就是包容:“我要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你包容了别人,其实就是包容了你自己。因为你本身对对方的要求下降了,也就没有必要愤怒或不满了,如果你对对方的要求很高,那你自己本身也会变得很难受,因为对方达不到你的要求,你会愤怒,会不满。”除此之外,必要的沟通也是维护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有不少咨询者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咨询者本身就是一个比较追求完美的人,他愿意把自己的完美展示给别人,同时也担心自己不完美的方面被暴露,所以他们宁愿封闭自己,当然这个动机是好的,但是很多机会也因此失掉了,因为缺乏沟通,他们会显得不合群,从而导致自己被排斥。对这样的咨询者,我们一般建议他先尝试着去跟身边人沟通,其实只要迈过心里那道坎儿,基本上就没什么问题。” 古人的近身之道交友以信一诺千金 现代解读:答应朋友的时候要看看自己的能力能不能达到,如果达不到就不要轻易答应朋友。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现代解读:快乐中最大的快乐莫过于新认识一个好朋友。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现代解读:眼睛里容不得灰尘,交不到朋友;把自己藏得太深,交不到朋友。 君子之交淡如水 现代解读:人与人之间并非不交往,而是在交往中不要涉及太多的利益问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现代解读:把自己与别人区分开,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 不以盛衰改节不以存亡易心 现代解读:不是你“盛”了就和你好,你“衰”了就不和你好。 人际交往 六大原则第一,以诚相待。没有真诚,人与人之间就不可能有信任。 第二,互助互利。如果不是互助互利,仅仅是单方受益、甚至对方受害,那么这种关系就不可能长期维持。 第三,待人如待己。自己不愿干的事,也不要强迫别人去干。 第四,相互理解。在真诚和互利的前提下,相互理解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猜疑,使人际关系融洽、和解。 第五,具有宽容精神。宽容就是大度,能容得不同,能容得异端。当然,宽容不是毫无原则,结交天下朋友也不是一味的藏污纳垢。 第六,不可轻信别人,也不应该猜疑所有的人。对人以诚相待,并不是愚诚愚信,在诚的同时还要以审慎的态度对待别人,尤其是对不十分了解的人,对重大问题,更要以审慎的态度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