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注意以下五个操作要点:
1、 必须是品种(单品)对品种(单品):即使面对的是一个组合产品,也要找到在组合之中销量最大的单品进行对标;
2、 单品零售价格必须一致:如果零售价格不一致,那么对标性渠道价值链设计就没有意义。价格相同意味着产品的目标消费群对象一致,这才有决出胜负的价值。我们看到领导品牌在不同的价格区间的产品组合里,必然都有一个垄断性(明星)单品,销售时间最长、销量最大;
3、 必须精确地将各渠道环节的促销政策计入其毛利之中:才能比较不同渠道环节毛利率的差异,毛利率高的产品渠道的售卖热情显然会高一些;
4、 将销量及市场份额计入表中:如果对标产品市场份额相差很大,如A品种是B品种销量的3倍以上,说明B品种的渠道价值链还不会对A品种造成冲击;如果差距是2倍至3倍,B品种是潜在的挑战者;如果在2倍以内,B品牌是有威胁的挑战者。这是从挑战者角度的进攻性态势,从市场份额领先的品种角度看,可以制定相应的防御性策略。
5、 渠道价值链四个环节:经销商、分销商(有时可能没有这个层级)、终端、消费者,需要根据市场地位及进攻与防守,制定“错位性”的渠道价值链结构,以形成不对称竞争的态势。比如:如果一方品种的消费者促销品力度较大,而终端利润不足,则进攻者就需要在终端利润上增加价值链利润空间,进行“终端拦截”,反之亦然。
渠道价值链管理是啤酒、饮料、食品等低溢价品类产品进行渠道管理与控制的重要系统工具。很多企业有对渠道环节的价格设计,但并没有掌握渠道价值链管理效能的要领。
渠道价值链这个工具,不是对市场现象或产品价格结构的简单描述,是企业的一种战略性的“精巧设计”,这个设计的结果不仅影响渠道质量、市场份额,最终会影响厂家的利润。
简要地说,企业要利用渠道价值链工具做四件事:诊断销售质量、制定销售预算、营销费用审计(即投入产出比,ROI)、监控销售执行过程。
1、诊断销售质量。
终端是销售效益的指示器:一个品牌在市场上处于什么状况,通过零售终端的检查——抽查或普查,从早期的Store Check发展到Outlets Survey,涵盖了各种类型的零售网点——可以做出清楚的判断。
反映终端管理效果的是“七率指标”,俗称“非常6+1”,即外部市场表现六率:覆盖率、专销率、占有率、产品组合率、生动化陈列布置率、业务员拜访频率,加一个内部终端效益审计指标:投入产出率(ROI,终端盈利率)。
终端检查(或网点检查)是起点与过程,企业要通过市场表现去挖掘导致这些结果的销售因素,即通过终端检查,结合渠道价值链,来诊断销售质量,搞清楚以下问题:
——为什么覆盖率不足?针对不同终端类型或区域,哪些是需要改进的重点?用什么方法?
——为什么专销率效益不高?专销店单店产出量如何?销量的质量如何即中高档产品销量比例是否偏低?专销店促销投入是否合理?
——提高占有率的重点是什么?这涉及到市场结构、品种结构的分析,在哪个价格区间里,我们的占有率偏低?导致这种结果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这个价格区间里的核心品种及产品组合、终端类型覆盖率等有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