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这儿,你想怎么耍就怎么耍,我不管。但是我的事情,你不要管,也管不了。我看你顺眼,你就在这个公司多待几天;看你不顺眼,你就走人!”这是2005年下半年,我从白酒行业进入A公司针纺事业部负责四川市场,新官上任后老经销商L给我的特殊“见面礼”。他的发飙,让本来就感到乌云密布的我,更觉凄凉了:由于销量一直徘徊不前,四川市场前四任区域经理先后铩羽而归,我能撑多久呢? 过去的贡献和现在的破坏力可以成正比 一直以来我做的都是快速消费品,哪里受过如此“虐待”?我很不服气,但是,人生地不熟的,公司营销模式、经销商情况都不了解,还能说什么呢?“忍吧!”我这样劝自己。 经过调查我发现,公司对经销商的运作模式很落后,历来按裸价供货给L,谈不上支持,当然也谈不上控制,L卖多卖少,取决于其本人。而L在早期,凭借拼打精神,主动到二级市场寻找好的代理商,建立了前期的销售网络,当时这样做一方面使L跻身业内经销前三名,另一方面因为谈不上市场的正规管理,为现在的市场规范埋下了隐患,表现在: 1.传统渠道混乱。L到处发货,导致竞争加剧,下线客户对他很不满,很多客户都说和他做生意没有了安全感。同时,我产品因为渠道 商集体杀价,利润持续下滑,已经成为带货产品:每家都要卖,但由于利润低,都不主推。 2.现代渠道沉默。L属于坐商经营,直接导致本品牌在现代终端的能见度太低。即使有,也就几款袜子或内裤(属于超市和终端自己采购类型),无法体现品牌的效果和价值,销量可想而知。 3.经销商内部无管理。不知道最好卖的产品和最滞销的产品是什么,不知道利润怎么赚,纯粹一本糊涂账;断货随时发生,也影响了销量。 如果按照快速消费品的惯例,已经可以判这个经销商“死刑”了。但鉴于行业本身的操作因素,我决定先好好和L谈谈怎么做市场,再决定下一步,毕竟这个经销商在当地市场的影响力很大,弄不好我可能惹火烧身。 有准备的沟通,似乎很成功 确定和L深层次沟通,已经是两个月之后的事了,为了达到有效沟通,我先列了个沟通提纲。接下来的沟通,心里就有谱了: 1.回顾感人的合作史。由我发起话题,与L共同回顾了从他刚开始做本品牌到今天,双方的辛苦付出和得到的相应回报,并就本品牌在本区域的成功,对L表示感谢。L看上去也很自豪和感慨。 2.强调本品牌是L的福祉。确定本品牌在L经营中的战略地位,指出有本品牌才有他的今天。 3.分析现在市场上出现的问题。如价格混乱、下线客户不满、终端的建设和管理力度不够等,都直接影响了销量;而且从长远看,对品牌和L的公司本身也是个致命的伤害。接着,我结合产品特性和现实情况,与L分享了定位区隔理论。 4.提出改善思路。建议L:一是招聘业务人员进行市场拓展,加强终端开发和管理力度;二是加强内部管理,包括财务、库存和内部人员的管理等。对于具体执行,我也很明确地指出应该何时做、怎样做、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5.与L分享其他经销商的成功经验和模式。我先找出在行业内做得成功(不一定做得很大)的其他经销商,分析别人怎么那么成功,优缺点在哪里,告诉L我们要如何借鉴和突破。 对于这次沟通,L很认同,也表示要整改。我感觉曙光在前,稍微放心了点。 “暗渡陈仓”之前,要死多少脑细胞 俗话说:说一千道一万是零,做一件事情是一;没有一,零是没用的。 而我,恰巧就遇见了后一种情况。 因为L是既得利益者,按照我说的那样去做,暂时可能会有一些销量的损失,而且还要加大费用和投入,按照他的思维模式,实施起来是有困难的。 上次恳谈之后,通过近半个月的观察,我感到我们的“君子协定”可能会无效,所以自己得有所准备。如何准备呢?我权衡了两种方案: 1.通过控制下游客户控制L。但由于是L自己操作市场,我们公司基本上和他的下游客户扯不上关系,所以这样做的难度非常大。权衡的结果是,此路不通。 2.直接收缩L的渠道。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减小他的影响力,有利于市场深耕。执行的困难在于:L在当地的势力过于强大,处理得不好,整个市场会被他冲货冲得七零八落,甚至彻底瘫痪下来。看来,这是一条可以走但必须计划周全的路。 确定了收缩渠道策略后,我制订了以下计划: 1.要找个说得过去的理由稳住L。由于L不怎么管超市,做得不多也不熟,我另外在成都找个经销商弥补这个渠道的缺陷,是理所当然的。成都这个新经销商非常重要,不仅要有足够的势力阻止老经销商捣乱,而且运作能力、管理能力都要比老经销商强,这样我就更容易向公司解释,也可以更好地牵制老经销商。 2.控制对L的发货量,以防窜货。最糟糕的情况是老经销商L乱价,但在这方面我还不是太担心,因为我寻找的是终端运营能力比L强很多的新经销商,在一定价格范围内的窜货,对当地市场影响不会很大。而且,老经销商也不太可能为了这个对大家都没有好处的目的,窜货亏自己的钱,毕竟商人以利为先。 3.先不和L摊牌。市场有时候是不由人的,倘若先摊牌,以L的实力,从中捣乱,也许会让新经销商失去信心。如果事情发生了,届时我还能怎样?所以只有先暗中确定合适的人选,并向新经销商交代清楚,统一思路,否则在这个市场就无法做到两个经销商互相牵制。